中国有那么多螺丝钉制造商,但要找到一家符合标准要求的厂商,并不是特别容易。” 沈阳一家医疗公司的老总感慨道。该公司制作的呼吸机很多出口到国外,而面对国外标准,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却成为了这位老总的难题,也折射了中国制造的底层生态。
作为制造大国,中国为何难以制造出符合高条件的螺丝钉?是不能为之还是不愿为之?当价格战难以制胜时,中国制造质量之困的出路在哪里?
一台呼吸机上有上千个零件,细微到一个螺丝钉都要经过严格检测,欧盟、日本等国会对重金属做检测,而国内大部分的螺丝钉都无法通过环保标准。作为呼吸机生产出口商的黄勇难以在市面上买到符合高标准的螺丝钉,只能到厂家特殊定制。
螺丝钉问题在机器人行业更夸张。机器人上的螺丝钉几乎都靠进口,国内买来的螺丝钉一打就折,而机器人要运动,需要受力,对螺丝强度有要求,一打就折的螺丝钉一定不可以用于机器人身上。
“很多制造业厂商的目标是成本最低,因此不会选择最好的材料,而代价是产品的质量会大打折扣。低成本目前仍是很多制造厂家的导向,从而忽视了做精品。”一位制造业从业人士感慨。
为何中国大部分螺丝钉很难通过欧盟等海外环保标准的检测,首先是选材上不过关,大量回收材料降低了原材料成本,用大量回收的废旧材料重新熔炼,加工螺丝,不经过其他特殊处理,一定超标。
除了材料,制造工艺不符合标准要求也是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生产的螺丝钉质量差的原因。
一位从事螺丝钉生产业务的人士介绍,为了使金属的纤维分布不遭破坏,力学性能较好,螺丝钉制造一般会用冷镦的方法。但这样的制造设备价格昂贵,小企业为了节约开支,往往不会去购买这样的设备,转而用几百元的台式手动车床代替,这样金属的纤维分布被破坏了,力学性能差。其次,小企业基本上没有紧固件机械性能的检测设备,只是根据材料、热处理来确定螺钉的机械性能,这样很难保证螺丝钉的品质。
每个零部件的品质都是整个产业链上的一环,哪怕一个不合格的零部件都会影响到产品的整体质量。
据报道,仅制作苹果手机上螺丝的原材料钛丝就要几十道工序。“这绝非粗放式作坊能做到的。而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现在还在用摊大饼式的发展方式追求业务多元化,罕见有深耕的耐心。”一位制造业业内人士表达了他的担忧。
上述制造商也说到,要将产品质量提升上去,就要确保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高质量,而目前参差不齐的零部件质量让他在选材上颇费苦心。“在产业链的所有的环节上,很多人并不真正关注细节和小问题,太多不达标的零部件泛滥。”
事实上,制造的品质藏在每一个细节中。螺丝钉问题折射出的是中国制造的底层生态,选材劣质、工艺粗糙...
专家们给出的意见是,此现状背后是低价竞争思维作祟,在消费升级的作用下,以往大规模、低价策略很难走得通,一定要转向精密化,不去适应新需求的企业只能饿死,中国制造业品质才可以获得新生。
再去一线问问那些做螺丝钉的,得到的答案却是:这年代,我还坚持在做螺丝钉就已经不错了,就混口饭吃,容易吗?再做精密有用吗?我准备关掉厂房炒房去,早知现在,何必当初造螺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