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料器:老手艺能否浴火重生?

时间: 2023-12-22 17:33:23 |   作者: 雷竞技在线登陆

  现在,我们只可以在有生之年做到对这项技艺的保留和维持;未来,只有市场化、产业化了之后,才能吸引更多人来学习这门手艺。

  “现在提起北京料器,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了,正宗的北京料器制品厂(以下简称料器厂)也没了,在料器厂原址上只保留了一个料器传承人工作室。”8月13日,78岁的邢兰香又一次带着料器出现在非遗市集。几年前,她将“料器邢”正式交给下一代传承人掌管,但时不时还会看到她为北京料器而奔忙的身影。

  她将白发简单拢在脑后,身着一件花布衬衣,直到相熟的人在闲聊时总是尊称一声“邢大师”,才让人了解到这样一位看似普通的耄耋老人,其实是料器界赫赫有名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北京料器”代表性传承人。

  北京料器是流传于北京的一种琉璃艺术,诞生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以低熔点的琉璃为原料,全凭制作者充分的经验和手艺在火中一次制作成形,被誉为“火中的雕塑”。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料器厂的组建,北京料器迎来了又一个辉煌时代,使这项技艺得到了全面发展,也涌现出许多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技艺全面的艺人,“北京料器”第六代传承人邢兰香便是其中之一。

  1962年,17岁的邢兰香在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到料器厂,经过当时厂里顶级技术骨干佟瑞奎、田文元、陈德海的精心指导,又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深造,掌握了精湛的制作流程与工艺及艺术造诣。她创作的料器作品突破了传统设计理念,具有造型新颖、做工细腻、配色丰满的艺术风格,其制作的料器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宾。

  邢兰香进入料器厂时,生产的基本工艺还未得到改进。“那时生产还是用的油灯,桌子上都熏得很黑……工人很辛苦,夏天干活儿时油烟和汗水混在一起,脸上都是花的;冬天油是冻的,需要提前到厂把油热化了。”同时期入厂的人不少都打了退堂鼓,邢兰香看到师傅们只用一把镊子就可以让料器在火中千变万化,她觉得这活儿挺有意思,便跟着师傅认真学,决心不怕苦在这行业做好。

  数十年如一日,邢兰香凭借着肯干、肯钻的那股劲儿,不仅创作出一系列受市场欢迎的料器产品,还率先尝试用料器制作高难度的人物,“捣练图”“簪花侍女图”“猴王”等一批精品料器脱颖而出,开创了北京料器制作人物题材作品的先河。

  “料器制作人物是十分艰难的,在纸上画有时都画不准,何况在火里烧出人物,你的造型能力一定要强,比例要准,否则做出的人物就不顺眼。”邢兰香说,在料器厂技术科开发新产品的日子,是她技术全方面提升的重要阶段。

  现年54岁的刘宇是“北京料器”第七代传承人,也是“料器邢”第二代掌门人。他自幼便在料器厂耳濡目染,后跟随母亲邢兰香学习制作料器。“一个车间好几十个人,一人一个灯,桌子上铺上铁片,场面满是壮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料器行业供不应求的时候。“那时全厂有800多人,替厂里做外加工的有3000多人,给国家纳税也是大户,那真是料器的辉煌时代……”回忆起当年轰轰烈烈“抓革命、促生产”的日子,邢兰香眼中泛起热烈的光。

  在刘宇的印象中,很多经销商会在料器厂附近的宾馆住下,等着订货提货,生怕一个没盯住,就被别人抢先了。“我妈每天在家干活,订单都干不完。”童年时的刘宇,已经在邢兰香将订单带回家赶工的时候,在旁边帮忙打下手“吹气”了。像邢兰香一样的料器人,工作虽苦但从不抱怨,在他们眼里,做出的每一件作品都那么生动可爱。他们曾想要这样坚守着,传承着,一代又一代。

  上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料器厂因为多种原因“下马”了。看到厂里的设备全拆了,院子里、车间里一片狼藉,老师傅们都很难过,也很心疼:“拆了,再恢复可就难了!”

  邢兰香舍不得扔掉自己使用过的“家伙事儿”,没想过她还会再干这行。料器厂倒闭后,曾是料器厂经销商之一的一位美籍华人看到了商机,成立了北京龙隆工艺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隆公司),将邢兰香高薪聘请到公司担任高级工艺师。

  “我设计新的样品,到车间教徒弟,几年以后,这个公司便小有名气,订单源源不断。”这一时期,邢兰香设计的作品风格更现代,主打海外市场。但她却始终抱着料器厂能够重新组建的幻想:“我在料器厂呆了这么多年,还是很有感情的。我希望它还能恢复起来。”

  2003年,立足于弘扬传统民族工艺、建设全新工艺美术行业模式的京城百工坊成立,而所在地正是料器厂的原址。“国家很重视工艺美术行业,所以成立了百工坊。”料器厂的老领导找到邢兰香,“一定要把料器恢复起来,别失传了!”

  “料器厂倒闭以后,老师傅们提前退休,年轻人也纷纷转行,到现在只剩我一个人在坚持。”考虑到这些,当时已经58岁的邢兰香毅然决然放弃了龙隆公司的优厚待遇,入驻百工坊,创立“料器邢”工作室,拉着全家一起承担起这门手艺的传承重任。

  “人为何需要叶落归根,因为你忘不了原来的地方。”邢兰香说,尽管前路是个未知数,她也不会有任何犹豫。同时期,还有张同禄等百余位工艺美术大师在此开设了特色工坊及大师工作室。20岁入行,如今已过天命之年的刘宇早就练就了一手的绝活儿。

  平时不参加活动时,他就守在工作室专心搞创作。他指向展示柜里琳琅满目的料器摆件:“这一些产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是用于出口,它适应的是西方审美,已不再适应现代发展了,所以我们就开发了很多适合现在年轻人审美的产品。”

  这些年来,“料器邢”不断开发新产品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还推出了备受年轻人青睐的个性定制服务。以白菜为原型设计的饰品“百财聚来”是现阶段的代表作,以红山玉猪龙为设计风格的“十二生肖”系列、以牡丹花为原型设计的“富贵花开”等产品也很受市场欢迎。

  生意红火的时候,邢兰香忙起来连饭都吃不上,刘宇带去展会的料器只要一个上午就能够迅速售空……在邢兰香看来,艺术脱离了生活,就会被时代淘汰,只有不停地改进革新才能让传统工艺保持生机。

  “料器邢”风生水起的那些年,像龙隆公司一样做料器的企业却没有存活下来。“料器考验的是手艺人的功力和经验,没个几十年的功力是做不好的。”一方面,愿意做料器的人慢慢地少,传承人越来越稀缺。

  另一方面,产业链的断裂也让制作料器的关键原材料“料棍”变得弥足珍贵。“终有一天,‘料器邢’的下一代传承人可能就不会有材料做出正宗的料器了。”这是邢兰香和刘宇最担忧的事。

  近两年,传统手工艺行业持续“遇冷”,“料器邢”的日子也不好过。刘宇只能常年奔走在各大活动现场进行技艺演示,以维持工作室的正常运转。他将料棍在火焰中烧软,借助镊子进行迅速地压、拉、抻……

  再将制作好的料器放入沙盘冷却。没有模具、没有图纸,全凭熟练技艺即兴创作,几分钟便完成了北京料器的烧制过程。

  刘宇和玉雕大师王林联袂创作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特许商品“华彩荣耀·冬奥印”。

  “由于料器制作需要在高温熔化状态下完成,十几分钟就需塑造出形态生动的作品,因此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一气呵成。”他始终强调,传承人的职责就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传统工艺。但在他看来,只有发掘传统手工艺的附加价值,这项技艺才能真正得到弘扬和发展。

  “现在,我们只可以在有生之年做到对这项技艺的保留和维持;未来,只有市场化、产业化了之后,才能吸引更多人来学习这门手艺。”刘宇期待,下一个料器的辉煌时代能够早日到来。